你不是对方好友
中午我突然想看看微信还剩多少好友,于是用李跳跳的软件「真实好友」,结果发现真被几位好友删了。
「真实好友」的逻辑,是帮你模拟手指操作,在微信通讯录上,挨个点击好友,再发起转账。转账时看不到真名,或转账失败,就说明已被对方删除。
当然,也存在提示不是好友,但依然能发送消息的情况,原因是对方关闭了添加好友需要认证。
于是,我在一旁当监工,看着手机自动点击好友,转账,验证完返回。但或许是我安装的微信版本偏高,导致出现不少错误,转账到一半,它就卡壳,以及最后数据显示不准确。
而我这个监工也不尽责,偶尔会把注意力放在电脑上,但还是瞥见已经被几个好友删掉,比如一位曾找我借过钱的大学同学(后来还了),某次吃饭认识的老乡。
有一瞬间,我内心感到失落,有种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,让人对我失望并删掉好友。但转念一想,我兴许是因为长期未联系,我对他人缺乏利用价值,那就没必要占用人家的好友位。
多年来,我很少主动删除别人。有一例外,大学毕业后回乡工作,一位高中好友约着喝酒吃饭,但放我三次鸽子,发信息过去也是石沉大海,杳无音讯。而第三次,我便将其删掉拉黑,没有留下一句话。
偶尔我在朋友圈能看到迫于公司压力,而不断发小广告的朋友,我只会默默屏蔽对方朋友圈,但不会说一句话。因为我也这么干过,甚至被公司要求把头像换成活动海报,一刷朋友圈,就能看到一堆「机器人」发着一致的文案跟海报。
我不主动删除好友的原因,是想着六度空间理论,我怕有一天脑海里迸出一个天才主意,就能通过微信好友,联系到大洋彼岸的马斯克,问他是否愿意投资。实在不行,我再找杰克马或托尼马。
我不这么做的真正原因,是我讨厌告别。微信里还留着对方的好友位,就证明我们还有一层联系,主动删除就显得残忍,哪怕我们将来可能不会再聊上一句;但我微信好友不到四百,还有十倍的冗余空间,留给那些不再联系的好友。
当然,好友并非越多越好,就像我常联系的可能不到二十位。
在我看来,好友分几类(亲戚同事也涵盖其中),第一类是每周都要联系一下,确认对方还健在(开玩笑);第二类则是间歇性联系,但关系并不会随着时间长而疏远,我有几位学生时代的好友基本是这样,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,我甚至期望着能线下跟他们约饭;第三类则是带着目的性,就是我偶尔遇到问题,就会联络对方,寻求解答,反之亦然,对方有问题我也会尽全力帮助。
这三类并非相互独立,偶尔也会叠加交错。
当然,留着好友位还有个比较「功利」的好处,将来可以去对方城市蹭饭。但记得要提前几天说,不然就会发现要么被删,要么对方说没有时间(我也经历过)。
最后,珍惜那些聊得来和聊不来的朋友,前者让你共鸣,后者让你看到自己之外的世界,前提是别好为人师。
那么,周末愉快,晚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