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彪悍的年轻人
昨天发表完文章《与网友面基:一个打工人如何在深圳接待北京人?》后,网友都感到非常震惊。大家没想到,一个 18 岁刚高考完的学生,孤身一人来到深圳,还敢见网友;更可怕的是,他有自己的公众号,文章质量极高,还博览群书。
月晖君公众号简介显示,他已读过不止一千本书。换做别人,我会觉得吹牛不打草稿,而我与他交谈一天,并读过他公众号的文章后,才确信真有人能读完一千本书,还是在十八岁前,因为语言和文字做不了假。
而我将近二十八岁,也没读过一千本书。一瞬间,我感受到世界的参差,直到今天上班,我都感觉年轻人对我的杀伤力余韵犹在。
月晖君是北京人,网友普遍认为北京的高考非常容易,你都不用认真学,也能给你保送 985/211,以前我也这么认为。
后来看付航脱口秀,才知道作为北京人也会去念大专、当保安;再后来读月晖君《我的高中有四年》,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,他们也会经历对传统教育体系的不满和内心挣扎,然后「离经叛道」。
环境当然重要,但我认为他自身的选择和努力更重要,因此让我倍感钦佩。
现在,我年近三十。这个年纪的人,估计像我一样,觉得自己还年轻,也因为身边人多同龄或年长几岁,也就感到身上还燃烧着青春的余烬——直到看到真正彪悍的年轻人,那点火苗瞬间熄灭。
当然,这么比其实不合理。因为每个人的出身家庭、天赋能力、教育资源和信息渠道都不相同,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也会很片面。这也许是许多家长鸡娃的原因,看到别人家优秀的孩子,只觉自家孩子成绩差到朽木不可雕,进而心力交瘁。
我看月晖君的 2.1 万字长文《我的高中有四年》时,脑海里闪过余华评价莫言的书:「首先的感觉是很嫉妒,妈的,写的那么牛逼,我操。」
异同点在于:余华和莫言著作等身,是大作家,关系亲密;我和月晖君是小小的创作者,以文会友。而且,我也才得知,他那篇文章写了足足五天,是个大工程,我几乎没写过这么长的文章。
而身为创作者,既要学会偷师,取长补短,也要合理看待比较之心。我没想过要写得比别人好,只想跟自己比,努力写得比过去好一点点:字词更精准,逻辑更清晰,内容更通俗易懂,那就够了。
重要的是,你得自己写得爽。因为写作一事有点费力不讨好,又没稿费,又没推荐流量,公开发表后还要担心收到差评。这时你如果只为读者而写,就会很痛苦,而同时为自己而写,不管是否发表,也就能持续地写下去。
彪悍的年轻人继续彪悍,而我也还没停下脚步。能在路上写字,被激励,被点燃,已是幸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