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漂两年:小县城出身的我,是如何看待深圳的?
CBD 容不下灵魂,城中村安置不了肉身。
转眼已来深圳两年多,我想起刚开始找工作时,当我提到自己刚从家乡来鹏城,不少面试官问我如何看待深圳。
我那时捡好的说,什么年轻人多,城市繁华,交通方便,是一个有梦想的城市。
实际上,当时我愁于没有工作,每天要通勤一两小时去面试,不是晒太阳,就是在地铁上干等,哪有时间去感受深圳的好。
如今我差不多稳定下来,倒是可以从我的视角来写写这个城市。
1、卷吗?其实比小城市舒服
既然是为了工作背井离乡,那就先谈谈深圳的工作。
网上普遍认为,大城市又卷又累,只有 996,还不如回小县城躺平。在我看来,说这话的人没有在小县城工作过。
小县城的工作情况如何?我当时还在本地一家大型企业上班,每周单休,工资不到四千,没有五险一金,官僚气息重,一天打四次卡,经常加班到八九点,加班费自然是没有的,好不容易休息,也会被领导同事薅起来干活。
想要在小县城过得舒适,估计就剩国企和编制。
因此我来到深圳后,铁了心要找有双休、有社保的工作,其他一概不考虑。好在这是深圳,企业遍地,我不断面试,最后果然有公司因为我报价便宜而招进去——后面疑心这公司有一天进去,我骑驴找马,成功跳槽。
小县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。因为整个面积、市场就这么大,公司就这么多,如果你得罪某个领导,那么等你去面试找工作时,人家直接联系你领导,问你这人如何。我有一前同事去找工作,初期卡在这里,和我大倒苦水。
而且,吃过单休的苦,你才知道双休的甜。因为单休约等于无休,你只有一天时间来休息,选择学习深造吧,又感觉这一周精疲力竭,那好好打游戏吧,可觉得虚度了大好年华。
因此,我选择深圳的原因很简单,就想有一份像是人做的工作。
2、又大又远
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观点,一线城市扭曲了我们的时间观念和距离感。
在家乡时,一小时路程往往是从一个城市,跨越到另一个城市。而在深圳,不过是从一个区,到达另一个区。此前我住在龙华清湖北,公司在福田车公庙,我每天七点半起床,洗漱,出发,确保九点前能到公司。
倘若是小县城,一辆小电驴,基本可以跑完整个县城;倘若选择步行,那也不用担心电驴跟你抢道,不像深圳,你在人行道变道时,都要回头瞥一眼,只差在屁股装个转向灯。
这延伸出一个问题,就是小县城的线下见面会更频繁,深圳则以线上联系为主(除非住得很近)。
我之前在家乡时,有时刚吃完晚饭,就接到亲朋电话,约我喝酒。这种情况颇为正常,而我一贯来者不拒,穿上鞋,打个车就能开始喝酒。
倘若在深圳,你要跟朋友约饭,需要提前一周左右说,因为两人相隔较远,需要计算通勤时间,出地铁后还要不要打车。
鉴于此,在深圳线下见面实属不易。换句话说,能够约人在大周末、通勤一小时来见面吃饭,就证明关系到达了一个阶段。
另一个好处是,一线城市的交通四通八达,地铁、公交、共享单车,也都能抵达绝大多数地方。小县城则非如此,有时还打不到车,需要「找关系」,问谁去某个地方,捎你一程。
3、饮食的单一
饮食方面,深圳被称为移民城市,美食似乎五湖四海。
而当你生活之后,才发现粤菜、湘菜仍是主流,尽管我偶尔能看到家乡的酸汤火锅、羊肉粉、牛肉粉,但非主流,而是不期而遇的惊喜。
深圳较为诟病的地方在于,它是个「美食荒漠」,也就是说,你在此很难找到深圳特有的美食——海南椰子鸡、广州酒家、巡味顺德、湖南农耕记。
打工人最常吃的就是沙县小吃和隆江猪脚饭,不管你住在哪,几乎都能看到这些店铺的踪迹。我刚来深圳时,囊中羞涩,早上吃路边的泡沫箱肠粉,午休吃全家便当,下班吃猪脚饭,怎么便宜怎么来。
小县城则因地域狭小,饮食口味单一,最后能活下来的店铺都经过考验,形成一种味觉记忆——我从小吃到大的素粉、牛肉粉、羊肉粉、糯米饭、辣鸡粉、水晶凉粉、砂锅粉,使我即便逃离家乡,也想回味的东西。
在深圳还有一点不好,一旦搬家后,你需要重新探索并适应附近的饮食。我最开始住在龙华,习惯一家小点的肠粉,老板是四川人,我们关系处得不错;后来搬到福田,住了半年才发现附近还有烧腊店,我一下成为常客;如今住在宝安,我开始吃沙县和隆江猪脚饭。
在小县城基本不会如此,你搬到哪里,只要不太偏,附近都是熟悉的粉面馆。
当然,从这个角度来说,搬家有助于探索地图,发现新美食。
4、深圳大,居不宜
一开始在深圳找房时,我就感受到大城市对我的恶意。
一千块钱,我在老家能住一单间半年;而在深圳,就只能找偏僻的城中村一个月,单间,采光糟糕,陈设也好不到哪去。
我最开始没找到工作时,就住了一个月的青年旅舍,当时跟舍友胖子凑钱搓一顿湘菜吃,有肉有饭,也就不挑啥。
后来因缘际会,我住到清湖北,一千块租到城中村的单间,采光差,厕所狭小,还是个扇形,我最后把门拆下来,才方便进出。
深圳大,居不宜。这是来到深圳,你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。
有的人来到深圳前,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,满以为来了就是深圳人,可以住在阳光满屋的房间,通勤只要半小时,领导都训练有素。
来到后才发现,住房是一分钱一分货,便宜的就只能住城中村,别想有采光;想要离公司近,房租预算又添几百;小公司老板都很心急,画饼、PUA 的手法倒是十分娴熟。
有一天夜晚,我站在莲花山上,俯瞰深圳中轴线,灯火璀璨,车流不息,但都跟你没关系。
这种割裂感,还蔓延在我去宝安某处时,当时夜幕低垂,房屋低矮成群,人行道上有人打牌喝酒。一个恍惚,我以为回到了小县城,同样水泥路,同样的光线黝黑,没多少人,直到一辆「粤B」开头的电动车驶过,才把我拉回现实。
我想起上周末的一期《十三邀》,许知远对话林小英,后者关注中国教育多年,曾因富士康十三连跳而来到深圳,她跟里面的工人交谈,发现一件事:虽然这批从县里来的工人,参与了全球化,但又被排除在全球化之外。
5、CBD 容不下灵魂,城中村安置不了肉身
回看整篇文章,我发现自己并不算融入深圳,每天两点一线上班,偶尔去海边逛逛,也很难当作一个可以好好生活的城市。
在这基础上,其实深圳跟北上广没有差别。
而我之所以选择深圳,是因为想着出来打工,干脆去一线城市,而北京上海离家乡太远,广州的薪酬水平比深圳略低,因此在 2023 年的某个夏日,我乘着高铁来到深圳。
所以,我对深圳没有太多归属感。如果别的城市给我更好的工作机会,我想我一秒都不会由于,立刻就能打包行李搬过去。
我问过一个在龙华流水线工作的朋友,他说如果在老家,工资能达到深圳三分之二的水平,那他也不愿意出来。我这朋友以惫懒著称,去年曾躺平半年钓鱼,如今刚加完二十几天的班,还算着下个月能拿多少加班费,闲暇时就刷刷抖音,打打手游。
但他也很清醒,死也不要缴社保,找工作时一言不合就撂挑子走人,还说如果公司真打算缴社保,干脆直接回老家。
我暂时没这勇气和工作机会,就安心住在深圳,做着一份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工作,周末就躺在出租屋,偶尔出门溜达,拍下几张照片,证明自己还在深圳。
未来我还在深圳吗?我也不知道。
那么我推荐其他人来深圳吗?我还是挺推荐的,工作机会就比小县城多出无数倍(相应的,面试者也增加数倍)。
关于大城市,我经常听到一句话,叫「他乡容不下灵魂,故乡安置不了肉身」。
窃以为,肉身和灵魂本来就一体的,在深圳更有可能是「CBD 容不下灵魂,城中村安置不了肉身」,都是自寻烦恼罢了。
既然选择一个城市和一种生活方式,就只能安心接纳当下的状况,所谓灵魂啊肉身啊,不过是臆想什么都要抓在手上,人生哪有既要又要。
况且,灵魂决定你去往何方,肉身决定你能走多远。
但方向和路程,都取决于你此刻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,你自会朝着这个方向迈进,在钢筋水泥的城市,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