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博客

重读作家江南

近日我在重读江南,一个小说家。

起因是上周末,我瞥到朋友纪遇在图书馆借阅《雪中悍刀行》,我提到江南的小说也很不错。这句话没把他勾起来,反倒让我想起读江南的日子,回家后我就在 Kindle 上读起江南。

窃以为,江南对于不少 90 后而言,是一个符号,象征着青春和幻想。这或许有些武断,但在 2013 年,江南就靠着《龙族》成为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。因为即便是在贵州小县城,也有《龙族》的书售卖。

那时读《龙族》,或许有追风之嫌,但当时智能手机方兴未艾,能够解乏的东西少之又少,无非杂志、小说和漫画。只要班里有本读物流入,等你找到它时就残破不堪。

我那时也读不懂《龙族》,只是觉得书里的世界很有意思,设定丰富,什么妖刀村雨,言灵,卡塞尔学院,龙族,黄金瞳,七宗罪,双生子……这对于中二期的少年来说,比喝冰红茶还要爽。

再后来,我开始读《九州缥缈录》。其实这本书写得比《龙族》还早,但或许是因为不够青春,知名度没有《龙族》大,但江南也写得很热血,同时你能看出,《龙族》里那种少年孤独感从何而来,甚至会时不时默默念一句:「铁甲依然在!」

后来江南跟写九州的一群人闹翻,于是给小说绘写连载小说,这就是《龙族》;更后来他出版《九州志》杂志,我中学爱得不行,甚至写过几篇小说的开头。

如今重读江南,我主要看他的随笔《龙与少年游》,看名字就中二感满满——读下来也是。江南在书里说自己的童年,青春,怎么写的《龙族》,对家乡合肥的怀念,北大的校园生活——此君说高考分数考得太高,面临中科大和北大的抉择,最后靠抓阄,决定念北大……

虽然文字生动,但我发现读不进去。细究下来,可能是因为我不年轻了,而江南写得十分文青,一看就是十几年前的文字,但我不是十几年前的我,更没有当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境,和对未来的奢望。

有的文字是有时效性的,你只有在某个年龄段去读,才能品出恰好的滋味,但凡年长几岁,读下来就觉得矫情、文青、装模作样。这跟我们读十年前的 QQ 空间一个道理,简直不忍直视。

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:「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。」现在我品过来了,所谓青春,就是你经历过,并过了多年以后,依然会感慨回味的东西。

就像我现在在网上考古「九州门事件」:16 年前,江南和另一个九州合伙人今何在,俩人在豆瓣上相爱相杀,今何在说江南利欲熏心,江南说你血口喷人,不理解我。

我觉得这比江南的随笔有意思多了。他们都是 1977 年生人,那时才三十来岁,俩人曾在网上写小说,都觉得对方写得好极了,后来一起创业,做九州,闹翻后也没有线下互殴,反而在网上写小作文,像极了分手小情侣分手后,互相写信痛诉你当年怎么样。

即便这件事发生在他们三十岁左右,如今看来,又何尝不是一种青春?

其实我本来不想提今何在,但我发现写江南,又不可能少得了他。

或许有人说江南太过商人,疯狂挖坑还烂尾,但没人说过他写得不好,更没人说文笔差;况且我认为,作为一个实体小说作家,能有《九州缥缈录》和《龙族》两部长篇连载系列畅销,也是极其难得。

如今已到 2025 年,往事随烟去。江南因抑郁症而停笔,今何在偶尔在微博冒泡,九州改编为影视剧几次,铁甲早已锈迹斑斑,逐渐飘零。


我想起中学时的一位好友,我们关系好到不行,但因为某个误会而闹矛盾,彼此都很硬气,直到毕业也没再联系。

多年后,我们都大学毕业,也回到家乡工作,我偶尔在亲戚的酒席上遇到他,笑着打声招呼,互相询问近况。宴席散去后,我们也都没有联系,微信也没加,只是有些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