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网后,我第一次真正拥有了阅读的自由
三天前的我没想到,尝试退网一小时后,最大的收获居然是阅读自由。
在过去,我总抱怨身为上班族,下班后根本没有时间用来阅读,再加上我还要写作,导致时间这块海绵,根本挤不出一滴水。
倘若我给自己的房间装一个监控,其实就能知道为什么我没时间阅读。
每天大约七点半,一个打工人回到出租屋,就开始躺在床上玩半小时手机,玩累后再坐到电脑桌前,狂刷各种内容平台,微博、即刻、公众号、哔哩哔哩,最后开始磨磨蹭蹭打开笔记软件,写下今天的文章。文章发表后看时间,居然快 23 点,这时候业务心力阅读,不如躺在床上看看网文来得舒服。
摘掉写作,上述就是绝大多数人下班后的生活状况。
而我最近下班后,居然主动打开书看起来,还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。方法并不复杂,就是给手机断网,不看任何电子屏幕。
以前我听知行小酒馆采访张云帆的播客,张提到自己每天都会腾出时间来读书,我就很纳闷他是怎么做到的。尽管我知道他作为公司管理层,拥有更多自主权,但我作为小员工,老板也无暇打扰我。
换言之,我其实是有时间来读书的,只是我没重视过这件事。
人只要不做一件事,就总能找到无数理由。打个比方,我来深圳两年,也还没去香港逛过,原因是觉得办理港澳通行证麻烦,不知道流程;而上次我在宇子公众号说这件事,以及跟月晖君聊天后,隔天我就在手机上操作,不到两分钟,成功预约办理时间。
一下子,我常挂在嘴边的借口,被手指一点,轰然洞穿。
退网所带来的阅读自由也是如此。唐诺《阅读的故事》提到,阅读之难不在开始,而是持续,这就像拉锯战,时间一久你就不愿意读了——我读此书正是如此,读个开头就拿去图书馆还掉。
无法持续的原因也很简单,我们的时间线拉得不够长。读一本书的功夫,我们会被网络、电子屏幕、消息通知反复打断(固然还有更多原因,但本文暂注意力经济为例),注意力连同时间被切个稀碎,无法凝成阅读所需要的大块时间。
我的病因就是手机成瘾,消费过多信息,更何况,压根没有太多信息值得我们花太多时间。
解法就是断网,不看任何电子屏幕。更具体一点,我会听完 20 分钟的冥想教程后开始(比如我听的 HeadSpace《冥想正念指南》中文配音版),看着朦胧、暗淡的房间,再开灯做任何想做的事情。
但是,不能看电子屏幕后,留给我们的选择少之又少。要么熬鹰似地等一小时,要么散步(天气太热),要么看看现有的书。
于是,前天我读点休格曼《文案训练手册》,昨天读曼昆《经济学原理》,今天看读库上评论尸《垄断的困境》。
我本以为这个过程会痛苦,没想到从这漫漫一小时,咂巴出一点甜味来。
今天看《垄断的困境》时,评论尸并不从如何定义垄断来切入,而是以「垄断是否有效」来划分商业行为:淘宝 2008 年切断外部流量后,商品只从内部竞价,有所盈利,形成有效垄断;而微信哪怕是中国最大的流量池,可也没有形成有效垄断,因为内部的广告业务如果为公司产品让路,势必会减少营收,以及百度、滴滴都没形成有效垄断。
洗澡时,我想起今年 DeepSeek 横空出世后,腾讯元宝搭载此模型,不遗余力地在朋友圈、小程序广告、订阅号列表、微信读书、微信输入法、乃至 QQ 都在推广腾讯元宝。几个月,现在谈元宝者寥寥无几,微信搜索后,也都是四五月前的新闻,这也证实《垄断的困境》的观点(可惜查不到国内 AI 的占有率,无法进一步核实)。
这种联系,让我感到快乐,我正是靠退网阅读,一窥互联网巨头垄断的困境。
阅读的要点也正是如此,需要较宽的领域和较长的时段来支撑,否则也是浅尝辄止。当然,如果你打开电脑,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一小时,自然不必向我这般操作;我深知我的脾性,打开电脑后,不可能老老实实盯着屏幕阅读,况且对眼睛也不友好。
断网真正的价值在于,你能否在放下网络后,拥有一个不依靠网络也能运转的环境,比如阅读、练字、折纸、做饭、写笔记等等,由此得以在真实世界里遨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