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博客

与网友面基:一个打工人如何在深圳接待北京人?

大约去年十一月,我公众号新来一位读者,常与我互动,经常点赞,并分享他的心得、生活和见闻;今年四月,他忽然销声匿迹,一点声音也无——这跟我搬家差不多,收拾行李搬离时,我也没跟常吃的肠粉店和烧腊店的老板打个招呼。

六月后,我忽然收到此君留言,才得知他刚参加完高考。而今天,我们在深圳线下见面,四处逛逛,爬山看海,傍晚返程。

其实在这之前,X君便说自己要考北大,我寻思自己的读者水平很高,估计是大四准备考研北大。现在才知道我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,因为除了本科生能考北大,研究生和高中生也能。

而前段时间,X 君约我在深圳见一面,我诚惶诚恐。见网友这件事,其实也有隐患,万一对方把你拐去东南亚,那到时候就回不来。最后本着朴素的信任感,于今天在某地铁站会师。

乍见 X 君,真又高又帅,我也第一次真正听到北京话,跟姜文《邪不压正》里一模一样,言辞客气,礼貌得体,成熟稳重。后来详谈下来,X君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他高考完后想去香港旅游,顺便来深圳逛逛,我作为长居此地的打工人,彼此之间以文结识良久,自然要见一面。

接下来就是去哪里玩的问题。

「深圳有什么好玩的?」这个问题难道无数在深圳的打工人,因为深圳并非一个旅游城市,一线城市里,北上广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景点众多,深圳则颇为贫瘠。

最后路线按照昨天规划的来,上午先去莲花山,看深圳中轴线和邓小平铜像,下午去盐田看海,在海山站的灯塔图书馆逛逛。中间我们在吃粿条,傍晚回来时吃猪脚饭。

在我看来,做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跟谁,然后聊什么。我作为一个小县城土生土长的人,非常好奇北京高中生是怎么样的,所以问得不少问题,X 君皆耐心回答,让我听得很过瘾,不愧是京爷——X 君说他岁数还不到,等年岁稍长,才敢认这名头。

海山站过来的有个小小的灯塔图书馆,藏书不多,但我们颇感兴趣,把每个书架都逛一遍,X 君分享自己读过哪些书,还推荐我读哪些。说实话,推荐哪些书我已然不清,但我很震惊他的阅读量,因为那些书里,有的我压根没听过名字,有的如雷贯耳但没翻开过。

这时,我回头望向卧室里,墙边那一排没看完的书,直面我这「买书如山倒,读书如抽丝」的行为。

而后我们去小梅沙打车看背仔角灯塔,不知道走多久,流多少汗,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红白相间的灯塔。最后我们返程打车,准备回去搭地铁。

这时我就要吐槽一下滴滴的打车设计。我们从小梅沙到背仔角灯塔,只要十几分钟,而返程时,却要六十分钟,价格也涨五六倍。我上车时刚爬完楼梯,晕晕乎乎,看到 X 君的手机行程后,立刻叫师傅回头,可滴滴也没有多余线路可选,最后我用高德打车,才解决差点回不去的难题。

(这说明行业还是有竞争的好,一个不给力,再还能用第二个。)

最后我们吃过猪脚饭,搭乘地铁回去,再某一站分别,约定到时候去北京找他玩。

其实在这之前,我认为写作只停留于写完满足自我,以及读者的点赞和阅读;而今天跟读者网友见面后(以及上个月见网友纪遇),我又忽然找到写作的另一层意义,通过文字连接更多人,从线上认识,到加微信,再到线下见面,最后成为朋友。

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。

从社会逐渐原子化的角度来说,我们过于依赖网络的同时,也会逐渐剥离对现实的感知,因此大家工作日两点一线,周末就宅家,慢慢感到自己似乎跟这个城市没什么联系,更容易觉得悬浮。

解决方法,就是项飙老师所说,去构建附近的生活,跟周围的时间和空间,产生更强的联系,跟邻居、便利店老板,环卫工人、送外卖者聊聊天,逛逛附近的建筑。如此,我们也就在大城市安放住肉身。

话说回来,聊天过程中,我问 X 君「你们北京人喝豆汁吗」,他面色怪异,答曰不喝,北京人不喝这玩意。

你看,这就是「附近」的作用,只看探店博主就让我以为北京人每天早上都喝豆汁。

作为回报,下午我撩起衣服擦汗时,X 君说:「您考虑过健身,减减肚子吗?或者买个哑铃也行。」

您看,这就是「附近」的杀伤,真实而直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