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和电脑的第一反应
当你脑海有一个闪念时,你第一反应是打开手机还是电脑?
我刚刚想到电商平台买个东西,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,但就这一瞬间,我暂停住了,同时想到我明明开着电脑,为什么不用电脑搜索产品呢?
这一过程,就像自己是游戏中的一个角色,玩家操纵我打开手机,但「我」偏不,「我」不像被你控制,「我」要用电脑。
打开手机是惯性,用电脑则不是。
不知从何时开始,我就习惯用手机来做许多事,娱乐消遣如刷网文、看视频、逛购物车,工作如沟通汇报、搜集素材、查看数据。
这些事情,用手机来操作固然轻便,但两手就这么搓玻璃,总感觉缺乏一些反馈。
就拿打字来说,我个人并不喜欢用手机码字,屏幕太小,容易误触,还要不断删除重打,最好的方式就是语音输入然后手动纠错了;而在电脑上打字,我敲击机械键盘,触感和声音,就能给人明确的反馈,十指打字也会更快。
看电影、打游戏、逛电商平台更是如此,更大的屏幕意味着更多的信息。
手机由于屏幕过小,你无法双线并行,就拿购物来说,手机 app 不鼓励你同时对比两款产品,你需要打开一个,记住少量信息,再切换回另一个商品。
而在电脑端,你能把两个网页分铺左右,仔细对比哪款产品更适合你,货比三家以这种形式具象化了。
但太过计较我们玩多久手机是没有意义的。
我早就把屏幕使用时间移除主页,因为关注于上面的数字没有意义。比如显示你使用哔哩哔哩 2 小时,可有一半时间你在看纪录片,另一半在刷短视频,数据则不会体现更细致的区别;在比如微信使用时间过长,万一你正在回客户消息,或者阅读长文章呢。
所以回到自我本身,抛开这些数据,转而思考自己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,有哪些值得写进日记中,这比手机使用时长不到一小时更重要。
我们所需要的,是区分一件事究竟更适合手机还是电脑,如此就能干预第一反应。如果我用手机购物,很容易看到主页的某个商品,就很感兴趣,点进去后逛半天,才反应过来刚才是想买某个东西。
最后,让手机的归手机,让电脑的归电脑。两者可互相交叉延伸,但电脑适合更复杂得工作,手机则便于轻量化任务。
如麦克卢汉所言:「我们塑造了工具,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。」
我们如何使用工具,就是在如何使用自己的大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