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博客

退网一小时:我发现自己并没那么重要

刚刚,我完成一个「退网一小时」的实验。

事情起因,是我中午看到恶魔奶爸说,针对手机成瘾的问题,可以试着断网来戒掉它。奶爸给出详尽的方法,先听一期 Headspace 的正念冥想课程,再戒掉网络,不用手机、电脑等任何电子屏幕设备,这期间,你做什么都可以。

下班回到家,我开始尝试。

一开始,我点开已经下载好的视频,发现是英文版,意味着我想要理解它,得一直盯着屏幕冥想;到半途时,感觉不对劲,因为冥想得闭眼,所以我给手机联网,搜索中文配音版,并关上灯,从盘腿而坐到躺在地板上,头枕着坐垫,闭眼跟着配音数呼吸。

「吸气数一,呼气数二,数到十再从一开始……中间有杂念冒出,不必跟随它,任它自由来去,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,感受腹部随着呼吸的起伏,身体的重量……」

等到配音结束,我缓缓睁开眼睛,盯着模糊暗淡的天花板。开灯后,我有种恍惚感,好像刚刚从另一个世界退出,跃迁到此刻的平行时空;而且时间也过得飞快,我明明感觉只过了两三分钟,查看手机时间后,才惊觉已过十几分钟。

于是,我开始退网:关掉手机的 Wi-Fi 和移动数据,设定一个小时倒计时,就把手机扔到床上。

最初,我赤脚在屋内反复踱步,思考我要做什么,有些焦躁,但想半天也没找到答案,因此在白板墙上记录这期间的行为,翻出我打印过的两篇文章,一字一句地读,发现许多被忽略的细节,并写下几个关键词。

我接着翻开从图书馆借来的《文案训练手册》,写下这些笔记:

而不知不觉,手机传来响铃,一小时依然过去。

最开始,我并不觉得难熬,甚至兴致勃勃。后来我分别在剩下40分钟、30分钟、15分钟和40秒时,打开手机查看时间。

我或许是想知道时间进度条,又或许怕手机不提醒我,好在没联网,不会被任何消息中断。

等到手机计时铃声响起那一刻,我连忙打 Wi-Fi 和移动数据,像在水里憋气的人,把头从水里探出来时,大口地呼吸着空气。

可连上网络后,我并没有任何收到消息。甚至在我加入的一个写作群聊中,断网前我看群友发几条消息,断网后群内也没有迎来热火朝天的讨论。

我其实给自己这一小时设定一个限制,不能写下今天的文章思路,而要尽可能做跟写作无关的事情,否则就是指向退网的元问题,无法真实反映我在退网中的得失。

如果要我给出一个结论是,我认为这退网一小时,没有想象中的痛苦,我还能通过翻阅打印文章和书籍来度过。更进一步地说,还得增加强度,明天不出意外的话,我想试试退网两小时。

那么,回到标题,我写的是「退网」,而非「戒网」。因为之前看李笑来和脱不花的长谈时,李笑来说习惯应该用退出,而不是戒断。退出一词,就像我待在一个坏习惯的房间久了,我只要拍拍屁股起身,开门出去就好。

而网络上瘾,自然也是一种习惯。它会让我们注意力被切个细碎,上班时忍不住刷知乎、公众号,导致工作停滞不前,下了班又把眼睛放在小小屏幕上,不断从一个应用,切换到另一个应用,还要被消息通知打断。

尽管「退网」一词多被用于某人决定退出某个社交账号,不再更新,但我还是愿意用「退网」来描述刚才这一小时的行为,而非「戒网」——戒字开头的行为,包括戒烟戒酒戒毒,甚至会产生戒断反应,退网则不会。

本以为退网后,我写作会更专注,可写着写着,我又不自觉点开别的文章,跟朋友聊天,写作被我反复打断。

可见,我还是需要加大剂量,从两小时到五小时,不知道我又会怎么想?还会像今天这样的轻松吗?我又会不会错过什么要事?

给出结论之前,还是要跳出屏幕之外,不在 Wi-Fi 之中。

网络是空气,还是精神鸦片?或许都不是,它只是水。而我们,可以浮出水面,看看陆地上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