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为什么不再计较一顿饭贵几块?
下班后,我吃了顿 13 块钱两荤一素的晚饭。
这个价格在深圳有些难以想象,也打破了我最近一两月,每顿几乎 20 多元的价格。
我忘记从哪个月开始,我吃一顿饭的价格,从十几块钱,提高到二十几块钱,偶尔突破三十。我一同事说,他习惯一顿饭要二十几块后,就很少吃十几块的饭。
如果问我具体时间,我想是从某次吃猪脚饭,喜欢点双拼开始的。深圳的猪脚饭,其实不是猪蹄,是切好的猪肘子肉,肥瘦相间,饿的时候来一口,简直是莫大的安慰。
但猪脚饭吃多也会腻,后来我开始换换口味:白切鸡、猪舌、猪耳朵、烧鸭……能双拼,就绝不单点,我甚至连沙县的鸡腿饭也不吃了。
结果自然是每顿饭都花更多钱。
这让我想起读书那会儿。
中学时,生活费不多,一周 50 元,当时学校食堂价格虽然便宜,一顿饭三四块也能搞定,但想吃点肉,明显不够。
所以我吃够了各种跟四季豆(即芸豆)搭配的菜:酸菜四季豆、青椒四季豆、白菜四季豆、肉沫四季豆,导致当时我又瘦又小。
等到大学,生活费宽裕起来,每顿都能吃点肉,但价格也是十块钱左右(偶尔会吃食堂麻辣香锅,或点黄焖鸡外卖)。大学四年,书没读多少,体形和身高,倒有所突破。
因此,工作后我对一顿饭的价格比较敏感。
在深圳待久了,收入比老家高一些,因此慢慢习惯这边的物价。而过年一回家,当我只用 17 块钱,就能吃到大碗牛肉粉加肉,那一瞬间的幸福感难以言喻。
话说回来,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支出。最近几个月,我一顿饭要二十来块,是不是比过去花更多钱。我查看记账软件的记录,发现每月三餐支出,其实就涨个三百来块。
这多出来的钱,其实为我省下不少精力。我不再算计每顿饭花多少钱,也不会因为点下来发现价格偏贵而心疼,甚至在吃自选餐,也愿意点上半盘蔬菜(吃称重自选餐,光吃蔬菜过多),保证营养均衡。
虽然体重没怎么降,但好歹没反弹太多。
套用经济学的「边际成本」理论,我本来每月就要花 1100 元在吃的上面,多出来那 300 块,其实就是额外支出而已。
但我们并非总是理性,觉得一顿饭要二十几,一月就是 1500。这种算法,完全忽略了本来要花的 1100 元,更容易让我们困扰。
这让我想起买手机的翻车经验。
当时我买一台手机,为了省钱,就只买 64G 存储。结果用了两年,空间爆满,每次下载东西、安装软件时,都要花更多精力来清理缓存,最后只得重新买一台 256G 存储的手机。
如果我当初买 128G,只多花 300 块,付出这点边际成本,也就不会让我浪费时间和精力清理存储,甚至额外花一大笔钱买新手机。
对于在每个月,应该把多少钱花在三餐上,更好的办法,不是斤斤计较每顿饭的价格,而是取一个总数,比如 1500 元,月底再看记录,有没有超出太多,也就能为我们省下不少心力。
当然,如果细究我那念头的来源,其实是家长的言传身教,他们总说某顿饭花多少钱,有多贵,就导致我不敢花钱。
但我并非想要批判家长,毕竟生长环境不同。他们当时是穷过来的,尽管后来没赚到钱,好在我也没饿着,这也是一种幸运。
我所能做的,就是更新自身观念,允许自己吃顿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