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房的生活
人这一辈子,必须要买房才算真正拥有生活吗?
我逛即刻时,看到有人说在城市上班,但老家在农村,所以想通过贷款买房,在城里有一席之地,走出农村。
在我这种反消费主义者看来,「通过买房来获得真正的生活」,其实并不容易。因为贷款买房,意味着你后半生都要为这一套房子打工,每月要划出一半的工资交上去,还不能断供,二三十年后,你才算拥有自己的一套房。
关于房子值不值,我研究甚少,但有个名词挺值得揣摩:租售比,指的是房屋年租金,除以房屋售价的比值,即月租金×12÷房屋售价×100%=租售比。年租金,就是社会民众的平均承受能力,售价则是市场价格,数值越小,意味着房价越高,回本周期长。
比如一套一百万的房子,年租2万,意味着你需要租出去50年才能回本,租售比就是2%。而租售比在5%左右,会比较健康。你可以用这个数值,来算算当地的租售比,再对比一下一线城市,也许能发现不少有意思的东西。
不过,这么说未免太理性,太不近人情,毕竟我们身为人,就喜欢给许多事物赋予价值,比如一本朋友送的书,即便从来不看也不舍得卖掉,因为包裹着朋友的情谊。房子亦是如此,承载着家庭和安定感。
部分人的观点是,只有通过买房,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家,这是租房所带不来的安定感。
问题是,我们买不起啊。
试问谁不想拥有自己的房子,但看看每月工资账单,你发现租房也不错,而且接下来的二三十年,如果工资不暴涨,仅靠自己,在城市买一套房还是挺难的。
所以就发展出了租房哲学:靠租房,也能拥有自己的生活。大学毕业工作后,我一直拒绝把出租屋视为「家」,我总觉得「家」应该具有温暖的属性,可出租屋狭窄、冰冷、灰暗,跟「家」完全不沾边。
现在我明白了,只要我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,从早到晚,能让我安下心来睡觉、工作和学习,在精神上就属于我的「家」——也跟物质上是否属于我无关。
未来十几二十年,不出意外的话,我应该还在租房子住(除非发财买房),况且面对一线城市的房价,我也很少有过别的念头。每年有那么几天,多花些时间和精力,找到适合自己的出租屋就好。
对于要不要买房问题,我只能从一个穷鬼的角度来解答:有钱买之,无钱租之,只要你在真正地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