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博客

美丽的废物

在昨天文章的结尾,我提到自己靠着同事借的 iPad,使用一周后,成功对 iPad 祛魅。

这其实源于我跟同事说,最近有点想买台 iPad,还有 MacBook,主要想体验体验。同事说你买这玩意干啥,我就一句话,它们就是「美丽的废物」,为了怕我不信,他把手里的 iPad Air 借我用一段时间,连 Apple Pencil 都有。

最后我体验一两周,从最开始的兴致勃勃,到后来下班后视而不见,顶多当作吃饭时的电子榨菜。等过了两周后,我看着一共 5 小时的使用时长,确信我不需要 iPad,并还给我的同事。

但「美丽的废物」这个词,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到现在,我拥有自己的第一台 MacBook 后,发现它确实有些「废物」,即我此刻在上面做的事情,跟 Windows 没有任何区别,依然看视频听音乐码字聊天。

简言之,它是冗余的存在,我似乎没有留下来的必要。

可是,它够美丽啊。

即便对苹果产品再不感冒的人,也不得不承认它的美丽,相比如 Windows 来说,macOS 的确精致得统一。哪怕缺失不少功能,也哪怕它中看不中用,但它足够好看,就够了。

当初乔布斯之所以运用图形界面,不就是嫌命令行太粗笨难用吗,而比尔·盖茨也借用这一思路,打造出 Windows。最后它们的产品,也随着二人那样背道而驰,封闭对开放,美丽至上对实用主义。

我们生活中,其实也需要一些「美丽的废物」,并不一定要追求什么都必须有用,也不像极端极简主义那样,看到无用之物就断舍离。

美丽废物的价值在于美丽,我们看到它们时,哪怕用不上,内心能产生一丝愉悦,那也是有价值的。就像我们买的一堆书,读肯定是读不完,但光看着它们,也便感到被知识熏陶,从而让我们变得更随和善良。

这其实有点像绿植,你养在家里还要精心伺候,可它既不能像宠物那样和你互动,也不能结出果子来充饥解渴—相比这也不是大家养绿植的出发点,而是让它们在家里自然生长,闲暇时坐在旁边观赏,也就觉得生活养眼起来。

因此,我不排斥美丽的废物。只要一样物件看着舒服顺眼,我也就能抛下工具视角,从非功利的心态来欣赏它们,甚至有时工具也能这么看待。

就像和菜头,我看他最近一两月,隔三岔五就在社交媒体晒新买的耳机,有平头塞、入耳式、挂耳式、头戴式,颜色也五花八门,晒图时还要配一句「耳机害人,务必警惕!」。他想必不会天天用,也没有这么多耳朵,可只是单纯拥有,看着它们,也能涌出莫大的满足感。

而延伸到人的尺度,我们会发现,追求实用主义的心态,或许源于优绩主义,学校、社会、家庭强调我们要对他人有用,你的价值是由分数、薪资和职级来评判的,这就像我们评判一个充电头,第一反应是看它的输出功率,而不是好不好看。

可我们不是工具,我们是人,有生命、皮囊和灵魂,会欣赏美好的事物,天晴时看到蓝天白云,也会感到心情愉悦,也会欣赏那些有趣的非成功人士。

那么,喜欢美丽的事物不是毛病,只要没到倾家荡产的地步,我们就是能划出一部分余裕,拥有几个无用但美丽的东西,面对他人的质疑,也能理直气壮地说:「我就是图它好看,没有为什么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