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博客

一句咒语,如何改掉我睡前玩手机的习惯?

倘若你看过李笑来和脱不花的长谈,在你读到标题那一刻,估计就知道我想说什么。

那场长谈,想必给很多人留下一个印象:我们仅靠一句咒语,就能给自己洗脑,并改掉坏毛病。李笑来就靠着「我从来不抽烟」,成功拔掉几十年的烟瘾,即便拿着烟,也没有抽烟的念头。

其实在这之前,我就读过他的某篇文章,说人不可能全然自律,都有失控的可能,所以他一直抽着烟。可没想到,他又靠着自己琢磨出的方法,把烟给戒了。

我没抽过烟,自然无需戒烟,但我看过一位同事戒烟的全程。他最开始买药,但副作用是食欲增加,失眠,所以发胖不少,过后他又买来几袋无糖薄荷糖,烟瘾犯时就往嘴里塞一粒,最后他桌面全是空铁盒,过了段时间,他自述再也没有抽烟的冲动。

套用到我身上,尚有陋习需要改正,最显著的就是睡前玩手机。

我有很多个晚上夜不能寐,除了因为焦虑、烦躁、兴奋,更多的原因,是我在玩手机。晚上玩手机跟白天玩不一样,你能发现很多乐趣,我刷 B 站时,就经常给我推荐脑残短剧,可我看得津津有味,甚至在某个晚上,充值 10 块钱,只为看完剧情。

最开始,我给自己设定的咒语是「我从来不在 22 点后玩手机」,可它根本不奏效。因为时间太过精确,导致我有时十点半才发表完文章,这时想要看看消息,自然而然会忽略咒语。

后来,我开始琢磨我玩手机的行为,及其本质是什么。

从行为来看,我通常躺在床上玩手机。这个姿势让身体极其慵懒舒适,而玩手机又让大脑十分满足,双重 buff 下,一般人很难挡得住,看网文、逛社媒、刷短剧,我们一点也不费力,大脑也自得其乐。

从本质来看,沉迷于手机源于注意力被系统剥夺。科技公司利用技术和设计,来制造上瘾、培养强迫性行为,让我们循环往复,不停刷着信息流,就像对老虎机着迷的人。

当然,我从这个角度来理解,或许有些浅显,但也是一种视角。李笑来洞悉咒语的本质,是通过自己的语言,来拖延潜意识反应,最后让显意识操控大脑。

理解我玩手机的行为后,我就把咒语改为:「我从来不在床上玩手机,因为这样很浪费生命,而且会让我不快乐和空虚」。但我并没有反复念叨,而是写在白板墙贴上。

说来也怪,也许是写下之后,我大脑知道墙上有一道敕令,哪怕我不去看,到晚上睡觉前,也会老老实实把手机放在床对面的桌子上。

上一周我这么尝试后,效果显著。哪怕我夜间想看看手机有无消息,也得老老实实下床,拿手机,不再让它越雷池半步。

不过,在上周末,我有一天夜里跟朋友聊天比较晚,就在床上继续玩着手机,明显犯了大忌。

这种时候,我们很容易陷入破窗效应,即某栋建筑窗户破掉后,如果不及时修理,其他的窗户也会被人莫名打破。化用到习惯中,就是一旦戒烟途中,没忍住抽一根,此后还有无数跟等着你。

这时就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失败。如果是之前的我,就会自暴自弃,觉得晚上还是玩手机。但我并没有破罐破摔,更没有自我苛责,而是当成一次意外,次日就没带手机上床。

归根到底,习惯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,即便想通过咒语,也要反复提醒自己。

咒语这个概念也很有趣,你首先要相信它存在,就像「急急如律令」、「阿瓦达索命」,有一个施法前摇;作用于自身也是如此,相信之后,你才能做到言出法随,手机自然不敢踏入床上。

那么,你又想写下什么样的咒语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