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Blog

李笑来《思考的真相》读后:迭代,迭代,还是迭代

最近磨磨蹭蹭,总算把李笑来的《思考的真相》读完了。

这本书的装帧设计,跟《财富的真相》《专注的真相》一样,又薄又硬,薄是指全书共有 5.8 万字(而评论尸的幸福的积分有 6.3 万字,我用打印成 A5 小册子也勉强能装订),硬指封皮硬,内容也硬。

《思考的真相》结构不复杂,李笑来先从基础开始,比如我们定义一个概念时,如何判断是否准确?定义后如何给概念分类?分类了又如何比较?其中的因果关系如何?

这些东西,你也许跟我一样,囫囵吞枣地把生活咽下去,却没有思考过许多表象的本质。李笑给出的定义也许你不陌生,比如良好的分类要讲究合理且完整,这跟 MECE 法则不重不漏一样,讲究不重不漏。

但思考方式是值得翻新的。打个比方,许多人习惯把「工作」理解为「给资本家打工,一分钱一分货,你别指望我有多卖力」,然则我们没有重新定义过工作,它还可以理解为「给公司打工的同时,为自己打工,持续精进,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」。

如果我们把概念,迭代为后者,就能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工作。

这就是概念的作用,如果对旧有概念不主动更新,就会让我们懵懵懂懂地过一辈子,不知人生为何,因没有目标而感到迷茫,也因欲望达不到而觉得痛苦。

说完概念的重要性,再说对我比较有启发的「流程」。

什么是流程?我们应该如何做事,第一步、第二步做什么,就是流程,因此必须要有一条清晰的线,指引你走下去。

但流程是可以优化和提升的。李笑来用背课文举例,写了一份详细且清晰的流程:开始→熟悉课文→拆解课文逻辑关系→背诵与检查→结束。

但每个步骤,又能展开一个新的流程,比如我们如何判定自己是否熟悉课文?那么可以大声从头到尾朗读 10 次,完成这个流程,再到拆解课文逻辑关系,即理解字词句间的关系,等等。

这个方法的核心是,把大步骤拆解成小步骤,中间加入判断条件,如「是否朗读 10 遍?」如果不满,再朗读一次,反之进行到下一步。

我想到,很多时候我的工作和生活,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规划。就像我每天在工作需要写公众号文章,行业热点这么多,我应该选取哪个?如果没有热点,我又应该怎么办?

在过去,我一直花费大量时间,来寻找选题,有时找着找着,会开始感到痛苦,因为没有题材可写,进而怀疑我这份工作有什么意义 —— 没错,我就是这么内耗……

现在,我应该有必要梳理出一份流程来。比如一个工作选题,除了能用来写公众号,还能不能改成短视频、长视频乃至小红书笔记,那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?以及考虑选题时,是不是应该从用户思维的角度,考虑读者、观众在想什么?满足哪些要素,他们才可能点赞、留言并转发?

而这么一份流程梳理完,也就形成了方法论。但一份流程确定后,还需不断更新、删减,这也就是李笑来所说的「简单迭代」:

简单 × 迭代 = 复杂 / 精彩

极致简单 × 无限迭代 = 极度复杂 / 意外精彩

所谓迭代,即在上一次的基础上,去重复它,并能在过程不断优化和提升,方便下一次「重复」。

这是因为一直重复可能会让人感到痛苦,而每一次重复你都进步一点点,就产生了迭代,在时间的作用下,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
就拿我写公众号来说,我写了一年多,才在上个月流量暴涨,有不少读者关注,这一切,也来源于我持续地写。

总体而言,这本书虽然薄,但我推荐你去读一读,即便过过眼瘾也好,应该也会让你读起来爽。

#读书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