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Blog

你不写作、不分享,才是真正的浪费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,有一刻突然解决了困扰很久的问题,明明想分享出来,可因为觉得思考不周、方法不是原创、技巧也不够成熟,而放弃了分享。

过去我也有这样的心态,什么事情都想做到完美,最好方法完备、思路清晰、完全原创,才有资格分享。

可这样是不现实的。如果追求原创,那么很多通俗易懂的入门书,都是在解读艰涩难懂的经典,也就拦掉了一批想登堂入室的人;而追求思路清晰和方法完备,就会无限延长分享的时间,最后半途而废。

而我最近的经历,完美反驳了上述念头。

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都知道,我前段时间写了不少关于打印机的文章,它们分散、零碎,结构也不严谨,我写作时也没想到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,就这么发表了。

没想到,那几篇文章大受欢迎,甚至引来不少读者关注。

原因在于,我们分享一件事时,就会有一批观众前来,最后一群留下真正需要的人,他们也就愿意停下脚步,听你继续说。这群人里,有的被同样问题困扰许久,因此我那不成熟的解决思路,也就帮助了他们;而还有一小撮走得比我远的人,他们回头分享更多的思路,我也收获更多。

因此,你放弃分享,也就放弃了自我迭代的可能性 —— 当然,自我复盘也能迭代,这里仅从分享角度来探讨。一个人闷头想方法固然有用,但跟一群人碰撞,就能产生更多灵感,从而让简陋、粗造、生涩的技巧,变得更强大、更精良、更顺畅。

不过,有时我们放弃分享,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。我们总想把思路想得够清晰、方法研究得够透彻,才觉得有资格分享,甚至还在内心创造一群「嘲弄小人」:你这不就是模仿某某的方法吗?你某些问题都没想清楚,就敢说这件事?你就是闲的才研究这些东西!

它们声量越来越大,压倒你想要分享的念头,最后也就不了了之。

首先,我不认为分享从他人得到的方法,是重复造轮子,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它理解为模仿。我对于打印的方法论,很大程度上源于 Minja 的分享,但不是每个人都看过那些文章。而我进一步结合个人经验,再分享出来,也就意味着这些方法,能让更多人知晓,从而帮助同路人。

其次,大家害怕经验太过生涩而不敢分享,除了刚才所说的迭代角度,还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。

作家马伯庸曾分享过三条写作心得:不要等思虑成熟再动笔,不要等技巧圆熟再动笔,不要等资料完全再动笔。

他提到,自己在写一部明代大运河的小说时,总想等资料查完再写,但没想到工程浩瀚,三四个月过去了,还是没动笔。后来实在等不了,干脆动笔写,而写着写着,故事自然产生,需要什么资料就现查,甚至不断推翻之前写的剧情,于是就完成了《两京十五日》。

最后的结语写得太好了,我有必要贴出来分享:

这三个建议,归结下来,其实只有一条,就是往下写。无论多么幼稚粗糙,无论多么拙劣可笑,无论多么错谬百出,只管一门心思写下去。所有的问题,都会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来,也会在不断创作中得到解答。脑洞和作品的差别,即在于此。

我们要知道,写作分成天才型和努力型,天才型的作者,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、无法借鉴的成功之道,千变万化,无规律可循。但大部分人包括我都属于努力型,上升路径则相对简单,只能通过后天努力磨炼提升。虽然达不到天才的精才绝艳,但至少能做到文从字顺——这年头,能做到这一点就足以傲视群雄了。

马伯庸这条心得,除了能帮助作者卸下心理压力动笔写作,也能让我们放下完美主义和羞耻心,分享你的方法论。

因此,思路幼稚没有关系,你需要先写下来,才知道可以朝着哪个方向优化和提升;分享之后,又能产生更多灵感,让你持续进步。

最后,如果碰到有人质疑,你就是有钱有闲才会折腾这些(的确有网友这样给我留言,但我没回应),那就更简单了:没错,我就是爱折腾,我就是想把小事放大,分享给他人,这是助人为乐。

所以,大胆写作,大胆分享,你总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。

【题外话】

一开始本想写我们为什么要分享,但写到最后,就莫名落笔到写作。

归根到底,还是因为写作是我目前最熟悉的分享方式,也是很多分享的基础:录视频、录播客、公开演讲,也都需要写作这回事。

所以,这么写好像也没错。

种子在没有种下时,没有人嘲笑它不会发芽;而长出幼苗后,也没有人质问你怎么还没成长为大树。

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。

#写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