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Blog

持续创作会遇到的问题

我一直认为,持续创作是比创作更重要的能力——是否发表是另一回事。

笔者目前连更一年有余,文章质量参差不齐,好在能持续地写。不过,也只有这样,才能找到一些问题。

因为一时兴起的创作是轻松的,今天想到一个点就能洋洋洒洒写几千字,但明天就一个字都崩不出来,时间长了也会懈怠。持续创作则是把一时兴起日常化,每天都写一点,如果我不给自己定下一个标准的话,一天不去写,就很容易延伸到一个月都不动笔。

好在我还在写,中间遇到不少内心压力,它们变成问题,在心里盘桓。现在,我想把这些问题列出来,旨在抛砖引玉,跟诸君探讨。

1、拖延症。

暂时无解,我的方法就是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,先写下第一句话,再信马由缰地写。

最近更新太晚,就是犯了拖延症,始终不敢落笔,结果拖到快 23 点,才慢吞吞地写(不过今天事出有因,个人私事耽搁了)。

比较好的办法,可能就是早起写作。因为早上是精力比较充裕的时候,大脑血条还没被一天的琐事给耗掉,但我实在起不来……

2、找不到选题。

这也是比较致命的问题,要不要蹭热点?坐到电脑桌前一小时都憋不出一句话怎么办?这个选题有人愿意看吗?我能否准确无误地写好?

此等压力,都是内心吓唬自己的把戏。我们总想尽善尽美,一篇文章必须卯足了力气写,写得好当然重要,不过我相信前期需要量的积累,写得够多,才能引起质变。

因此,抛弃大脑中的苍蝇,写你所写,你要相信每篇文章都会有它自己的受众。

3、写作能力提升不明显。

写久了我会问自己,我对比一个月前,一年前有提升吗?

但我找不到答案,因为缺乏一个反馈,而且也没有系统地学习写作,导致我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在哪里,下一步可以往哪提升。毕竟写作不像打游戏,头顶上有经验条,也不能一键给文笔、结构、选题、趣味性加点。

其实,方法也不复杂。如和菜头所说,可以把文章喂给 AI,把它作为老师,来指导自己写作。但我目前实践比较少,暂时没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建议。

另一个方法就是看写作书籍。马伯庸推荐过三本书:史蒂芬·金的《写作这回事》、老舍的《老舍谈写作》和 Will Storr 的《The Science Of Storytelling》。但我都没看过,所以这也是我接下来的方向。

4、害怕写得不好。

这应该是比较严重的心理压力,所以大家创造了一种话术:「先做个垃圾出来」,以安慰自己,降低创作负担。

但这个方法对我没用,如果我知道是垃圾,那我就不想去做这件事。

因此,我会写一点自己感兴趣,或者对人有用的文章。而且写之前,我不知道这是垃圾;写到一半,或者写完了,才发现我写的是垃圾。

这时没有给我后悔的机会,要么重写,要么改改再发表。

不要害怕写得不好,先接受自己「本来就写不出名篇」这件事,然后再开始写,慢慢你就会写出没想过的东西。其中不乏真知灼见,正你只有动笔写下,它们才会流淌出来。

创作的过程就像凿井,你要经历枯燥、漫长而琐碎的挖掘,日复一日,直到某个时刻,水花从泥土迸出,清澈的水蔓延开来,你感受到一丝清明和喜悦。

这也正是创作让人着迷的地方。

#写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