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具是手段,而非目的
我是一个狂热的工具党,信奉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因此我曾经会不厌其烦地折腾各种新工具,例如时间管理app,从最初的奇妙清单,到Microsoft To Do、滴答清单、Things等待办应用。
尤其是手机,我用的还是Android系统,以前会折腾应用桌面、图标包、小组件,后面换到小米手机之后,也会购买各种主题。而现在,一切都是默认,包括字体、图标,因为年岁渐长,没有太多精力折腾这些事了。
拥有电脑之后,我上steam购买的第一个软件就是 Wallpaper Engine,这是一个动态壁纸软件,用很多用户在创意工坊里上传视频素材,下载之后就能应用到桌面,让你的桌面动起来。同时还会折腾界面美化,光标样式,声音主题等等。但我目前的电脑桌面,就只留着一个回收站,其他什么都没有。
简直不可思议。
因为我逐渐意识到,工具只是手段,而非目的。
我想认真写作,那么第一步不是去选择笔记软件,因为我的文字和思想,断然没有到需要庞杂、功能齐全的体系,甚至只需要一个txt记事本或者word就足够了。我过去走过的弯路,就是会纠结该用什么软件,它的功能是否新颖,后面发现越是新潮的软件,越让人注意花里胡哨的功能。
例如某些笔记软件又丰富的文字格式,反而让人无法专注写作。而一个txt记事本,就能让你完全沉浸在写作之中,我现在使用的Obsidian软件,它也可以足够精简,安心码字即可,没有太多干扰。
我曾看过一位同事写文档,结果发现他80%的时间都在调整word字体、大小、行间距、段间距、首行缩进,就是为了让字数在整个页面看起来多一些。我现在看来,无疑是在浪费事件。
我想做时间管理,第一步也不是思考要用哪款软件,我的工作强度还没有到每天有几十个奏折等待批注,我的目的就是想把任务按时完成,避免因拖延而加班。
这时一张便签纸就足够了,把今天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,再逐个完成。这时番茄工作法甚至会是一种干扰,当你沉浸在工作中,而番茄时钟提醒你该休息了,肯定会打断思路。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任务细分,完成一个就休息片刻,这样才会比较高效。
我目前用的时间管理app就是滴答清单,它也属于可繁可简的应用,有各种功能,例如番茄钟、习惯打卡、专注、日历视图,可我用的就是在一个「今日工作」的清单里新建任务,再补充预计完成时间,等完成后再填上实际完成时间。
例如我今天的一项任务就是「写4条短视频稿子 预计40 实际60」,之前还会认真地写上「预计40分钟」,后面省略「分钟」二字,反正我能理解就行。这个方法也正是我之前写的你需要的是「时间限」,而非「时间线」,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的拖延症问题。
当你想要做一件事时,第一步就是先做了,再思考有哪些问题,随后去找适合的工具来协助。
好比有人用笔记软件,注重云同步,那么像语雀、flomo、notion就会比较合适;而我更看重本地化,注重隐私性,因此Obsidian就会比较适合我,它数据完全私有,因为部分笔记软件当你想导出自己的笔记时,要么导出功能不完善,要么需要付费开会员,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吗?
有的答案,是只有折腾后才能领悟的。总要踩踩坑,才知道下次要如何避开。
掌握再多的工具,就跟钓鱼佬装备齐全,结果空手而归,这不跟学渣文具多一个道理吗。
让工具的归工具,不要错把手段当成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