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Blog

连更30天后,我好像摸到了写作的门槛

我的写作时间总是在晚上。严格来说,是为自己写作的时间。

在工作日时,会为工作写长稿短稿,或者在网上发表看法,或者写点朋友圈,这些从广义上都属于写作。只是我们会把写作想得太高大上,认为必须正襟危坐、冥思苦想、洋洋洒洒、长篇大论才算写作,这种理解当然太过偏狭。

我过去在想着要认真地写作,要写出有理有据的文章。其实我做的读书笔记,寥寥几句书评、影评也算是写作,它们零碎散乱,不成体系,但也是在一点一滴地积累着。我当初萌生要写原生家庭的文章,然后列大纲,查阅资料,最后也写出了5500字的长文《从自卑到超越,如何逃离原生家庭?》

这姑且算是厚积薄发,它凝结了我对原生家庭的思考,综合我看过的文章、书籍,以及自身经历,才集结成文。结果,我现在找不到下一个能写5000字的选题了。

我总是在晚上才写文章。在工作日时白天要上班,只有通勤回到出租屋,洗了个澡,才开始做到电脑前摩拳擦掌、跃跃欲试。即便是周末,我也会在晚上才有写文章的欲望,白天总想玩一玩,好像只有夜晚才能静下心来表达。

从3月21日发表《基因决定论》后,到今天已经连更30天了,这令我非常惊喜,我事先也想不到自己能连更一个月。

是坚持吗?不是,我已经把「坚持」这个词从写作理念中剔除了。因为「坚持」听起来需要很用力,往往会伴随着「艰苦卓绝」、「坚韧不拔」的含义,得长期以往地坚守阵地。很多时候,一旦松懈,放纵之后,会伴随自责、挫败的情绪。

这个观念,主要来自《在和菜头的激励下》的启发。从那之后,在我的脑海里,已经把「坚持写作」这个概念,替换成了「表达自己的想法」。我写作不是为了证明什么,而是想要把所思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,让思想得到释放。至于会传递到谁,也不是我能掌控的事。

在没码字之前,我不知道我怎么思考的;而当它们组织成语句,我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。因为人每天会产生6000个想法,它们转瞬即逝,来去极快,只有保持一种敏感,及时记录,才能捕获恒河沙数般的想法,也才有机会从里面淘到金子。

写作的另一好处是可以释放压力。把你的烦恼、焦虑、思考统统写下来,当这一过程完成后,大脑就会把它们的缓存从脑海中清理掉,你的思维才能减轻负担,变得无比轻盈。

最近我体会到的一个好处就是正反馈。我在前天把《知识管理的诅咒》一文分享到即刻后,没想到收获了60多的点赞,和20几个关注,以及不少网友留言讨论,甚至有人来公众号关注我。这使我感到受宠若惊。因为这篇内容,当初写得很随心,字数不多,只是粗浅表达了对知识管理迷障的想法。

对于公开表达的人来说,完全不在乎数据是不可能的。尤其是新媒体人,流量是毒药,让你欲仙欲死。例如某抖音博主,自编自导的剧情太过破圈,而导致被封杀。上一个前车之鉴是某女性公众号博主,靠着公众号着实火了一把,但太火了,她自己也收不住,也被封杀(现在靠着短剧,在抖音也活得很滋润)。

所幸我离这种高度还有十万八千里,还飘不起来,只能一步一步地写下生活琐事、读书感悟、电影解读、灵感闪念。这些是我自己能掌控的微小幸福,在写作时冷静表达,完稿后愉悦舒畅。我给喜欢的公众号「L先生说」留言讲了我每天写作后的快感,L先生给我的回复是:「这种细小而笃定的快乐,正是生命中切实的价值和意义感」。

如果要问我该如何写作,怎样开启自己的第一步,我的答案就是卸下所有心理负担,认准写作的唯一目的:表达。表达你的任何想法,无需技巧,不关注结构,不在乎你的观点是否陈旧、偏激、庸俗,只要写下第一句话,剩下的自然水到渠成。

倘若在一个月前,我得到这样的答案,的确会觉得非常扯淡。因为它听起来一点也不高深,简单到觉得你在藏拙。这么多伟大的作家,这么可能就因为「表达」两字而写出不朽佳作?名家自然有名家的天赋,但我们是普通人,没有那么多读者,只要为自己表达,就足够让朴实的生活变得精彩了。

当你持有这种简洁的理念,你才会毫无顾忌地表达,也才会体验到文章写完后的喜悦。

真正的好方法,一定是随手可用,而不是畏手畏脚。

这就是我连更30天后的感想。我会感到,写作正在成为我的避难所,无论生活苦闷还是精彩,至少有这么一处休憩之所,安放我的一切凌乱、琐碎、烦躁、焦虑。

总得让思想有个去处,也总得让思维变得轻盈。

#写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