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某银的Blog

从第一句话开始,写你想写

迈开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写你想写,而非「应该」写。其实我认为写作的真谛也是这样,但按我现在的水平,谈真谛为时尚早。

学生之所以不乐意写作文,就是因为那不是他们「想写的东西」。

在我创作于爆棚的中学时代,我经常写不合时宜、拿不了高分的作文,总是想批判一二,对老师对学校对教育。后面开始改写小说,写过一篇调侃学校的短篇,当时写在笔记本上,被全班传阅,小说里我给老师们都安排了一个绰号,当时有个老师惹人嫌恶,就安排了一个非常不雅的绰号,没想到范围从班级辐射全校,从此大家都叫他「二狗」。

今天回看之后,感想是文笔刻意,矫揉做作,中二感满满,十分羞耻。不过当初的动机是看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还有一些都市网文,恰逢中二期,不装逼浑身难受。

但我还记得当初写的感受:非常快乐,恶趣味足,想把看过的小说风格揉进去,人物说话刻意不加双引号,简练有格调。

这就是我那时想写的东西。

而广大学生们,被老师要求应该写的是校园、春天、父母、花草、旅游、家乡,于是会有无数满分作文可供参考,它们文笔优美,措辞细腻,风格多样。最后写出来的也都是别人的影子,讲究排比、词藻堆砌、名人名言、典故引用。

当然,这并非是说模仿不好。而是模仿也分三六九等,跟着满分作文写,应付老师交差的写作无可厚非,但更好的模仿应该是选定一个喜欢的作家风格,时常读,时常写,最后会形成你自己的风格。

语文试卷上的作文,其实就是写批卷老师喜欢的作文,要尽可能正能量、有引用,这样才能拿高分。所以我们的语文课,也都是在教怎么写出能拿高分的作文,有套路可循。

在教学生写作文时,老师们只会教授写八股文,让学生们写不出有逻辑的文章,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,所以觉得写作毫无意义——但写作文和写作,不是一回事,但应试教育让学生混淆了二者的关系。

因为「为别人」写作,你很难从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。只有写你想写,你才能「为自己」写作,才原因写作。

学生们苦恼作文的原因之一是字数要求,那800字简直要人命。几年前,我和一个小朋友聊天,他说写作文很苦恼,字数要求太高,根本没法写。我那时好歹是个大学生,不能掉面子,于是想了想,就和他说写作文很简单,只要写细节就好,比如你今天去公园玩了,那你可以写今天的天气,是阴还是晴,几个人去的,公园里有什么,丰不丰富,然后你玩了什么,心情如何,等等。

他撇了撇嘴,说这样有点水。我心道,这固然有水字数之嫌,但确实能解决不会写的难题。

多年以后,我这个月看到汤质看本质的《汤质丨我眼中最好的学习方法》这篇文章。内容大概是在教学和学习时,可以通过优化大脑的认知负荷,来帮助更好的学习。其中举了一个写作文的例子,教他的小外甥怎么写作文,就是用一句话扩展成一篇文章。

我当时大受震动,没想到曾经的「水作文」技巧,也有背后的原理所在,竟与我多年前的观点不谋而合。

今天刚好看了莫言公众号的《莫言:今天收到了余华的投稿》,讲的是余华给莫言的公众号投稿,内容是他在三亚感受了一阵山谷微风,令他回想到小时候,惬意闲适。但余华的这篇文章,我斗胆浓缩成一句话:「我在三亚吹了一阵凉风」。再扩写就是怎么去的三亚,在哪里吹的风,我的感受是什么,回想到哪些往事,等等。

你看,写作是不是就变得非常简单了?

写你想写,先写下第一句话,再思考还想写什么,再继续写。

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,就是盘桓在我脑海中的一句话,然后我联想到很多相关内容,我觉得它们可以组装在一起。于是句子就从脑海冒出,落到键盘上,最后凝结成你所阅读的文字。

那就先写吧,写下一句话,剩下的文字,自然会涌现出来。

#写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