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写作方式
目前我自己的写作方式大致可以分为随心所欲式和大纲式。
随心所欲就是让思绪信马由缰,其实也可以叫灵感式写作,先捕捉一个念头,经由键盘输出为屏幕上的文字,然后边写边想,一句接着一句。这样的写作好处是不受束缚,任由想法拼凑成文,但缺点是比较零散,质量堪忧。
日常来说,我的写作还是比较随心所欲。因为我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选题,只是脑海有个模糊的概念,最后通过文字让它逐渐变得清晰。这样会让你的思路变得更清晰,而不是混沌含糊,也有种把大脑缓存清理掉的快感。
而大纲式写作则是先罗列大纲,搜集一些相关资料,让脑海有个文章框架,知道每个部分如何互相支撑,如何衔接过渡。大纲式写作的优点是结构严谨,不会跑题,缺点是比较费时间。
所以它的选题会更正式一些。在我写《从自卑到超越,如何逃离原生家庭?》时,就提前列出大纲,然后把它贴在我的屏幕上,写作时就按照结构来输出细节。我当时的思路是先讲清楚原生家庭的是什么,目前的主流观点是什么,以及最后该怎么去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。这其实就是一个 What-Why-How 结构,它适用于很多场景,用来思考一个模型,或者目前手头的问题。
例如我想早睡早起,那么我需要理解一下睡眠的分类,一天要睡满多少个小时,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有什么影响,最后是如何才能提高睡眠质量。所以我结合一些资料,以及跟朋友的分享,写了《怎样睡一个好觉?》这篇文章。
当然,现在有了 AI 工具,就可以开始第三种写作方式:散装式写作。我在工作里,时常运用AI来协助写作,因为AI没有阻涩感,它无法体会写作写到一半,就差一口气,会让人卡在原地思考一个小时,或者一天、一月。AI 只会在你给它几句话后,从语料库中检索资源,随后倾泄而出。
而这种阻涩感正是写作的乐趣。当你终于想通一句话时,会感到豁然开朗,喜悦从心尖冒出,给你情绪上的正反馈。余华当初在写《活着》时,被一句话卡了三四天,苦苦思索,最后得出精妙至极的一句话:「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,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,月光照在路上,像是洒满了盐。」
所以我不会用AI来帮助我直接完成写作,因为我的公众号是我自己可以独立掌控的作品。不需要写危言耸听的标题,来获取阅读量;也不用刻意排版,仔细调节行间距、字号、左右间距,重点要加粗;也不需在乎选题是不是过时了,写这个东西有没有人看。
通通不需要。
我只要写出我想写的文字,确保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。当然,当我收获到点赞和留言时,还是比较开心的。这种反馈,让我知道确实会有人听我碎碎念。在短视频、微博、小红书平台大行其道时,有人愿意打开我的文章阅读,甚至愿意给我点赞,这无疑是弥足珍贵的。
毛姆有本书叫《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》,其实,写作也是一座避难所。它能让我在下班后,安静坐在椅子上,关掉娱乐性的网页,对着一篇新开的文档写下文字。一字接一字,一段接一段,房间只能听到机械键盘的敲击声。
所以我只需要继续写下去,安放一个念头,让它自由舒展成文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