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画布梳理我的设备后
今天梳理我的现有设备,最主要的原因,是我终于买到 MacBook 后,产生一个困惑:我的许多使用需求,在 Windows 上都能实现,那我为什么还要用 MacBook 呢?以及对比Windows 而言, MacBook 更擅长做什么?又有哪些功能,只能在 macOS 上实现?
不过,我目前使用时间过短,暂不能给出结论写文章,只能退而求其次,从设备来梳理它们的功能,就得到这么一张图。
图片是我用 Obsidian 的 Excalidraw 插件绘制的,结构则是参照插件作者 Zsolt Viczián 的双气泡图(Double-Bubble Map,用法可参见 YouTube 视频),此结构方便用来对比分析。
一开始,我在白板墙上画个草图,后面觉得还能再细化,因此转到 Excalidraw——刚好今天看到朋友@iDemoChen 发了个用 Excalidraw 画的白板图,还有一则视频的笔记,做得极其简洁美观,因此我也操起这个有些时间没用的工具来绘制。
再回到我刚才的图片,我一开始只想梳理 Windows 台式电脑跟 MacBook 的对比,中间是两者都能满足的需求,两侧是「你有我无」的功能(这么说不严谨,但从我的需求上来说是这样)。
后面画着画着,大抵感受到@iDemoChen 说的过程变享受起来,我把这视为乐趣,开始增添更多细节,比如添加设备(小米15、Kindle、打印机、白板墙贴),细化功能(Windows 的发布博客,理论上 macOS 也可以,但我还没迁移过来),增加虚线连接单一设备(Kindle 就只能阅读,打印机则是辅助)。
具体逻辑自不必说,所谓一图胜千言,你看这张图就能知道我是如何使用这些设备,做什么事。当然,它其实还能更加细化,比如画图一事,就有流程图、树状图、气泡图,它们分别能做什么,如何用好它们解决我的问题,等等。
因此,下一步,我打算梳理学习工作流。这是方面我一直很混乱,就拿记录灵感来说,我有时写到 Flomo,有时微信聊天、Get 笔记,连 AI 工具我也混杂着用,忽而 ChatGPT、Gemini、Perplexity 等海外工具,忽而 Kimi、DeepSeek、元宝、豆包等国产 AI,最后想对问题溯源,却发现已经忘了是和哪个 AI 聊的天。
就目前来说,画图是个不会出错也靠谱的方法。